「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

【記者 王克瑞 苗栗報導】

在臺灣僅分布於新竹和苗栗低海拔丘陵,還被《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為國家極危等級(Nationally Critically Endangered, NCR)物種的槲櫟,近年復育有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為能更有效的進行槲櫟的保種與保育,優先以新竹地區為核心逐步向外擴展保育連結,今(26)日結合林業試驗所、將軍村營運團隊在新竹市將軍村辦理「『櫟正種好』復育臺灣原生珍稀植物槲櫟認養活動」,與新竹市政府、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以及新竹縣市在地9所中、小學舉行槲櫟認養儀式,並共同種下3棵槲櫟,以行動守護臺灣原生植物多樣性。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新竹分署說明,槲櫟(學名:Quercus aliena Blume),又稱大槲樹,分布於泰國、中國南部、日本等亞洲地區,分布於平地至海拔800公尺,在臺灣第一份採集紀錄為1924年島田彌市於新竹紅毛(現新豐)所採集,並鑑定為孛孛櫟。而後近70年裡,無人發現野外族群與標本紀錄,直到2002年楊國禎博士於新竹新豐鄉坑子口靶場管制區再度發現,並經由各國標本比對,依其葉部形態重新鑑定為槲櫟。但該族群數量自2002年發現後,族群植株更新不佳,族群結構呈現老化現象,目前族群總數已少於100株。雖有研究團隊於2019年在苗栗再發現槲櫟新分布地,但其生長範圍仍然狹隘,此族群總數亦少於100株。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新竹分署與新竹縣政府自106年起即協力合作共同推動槲櫟保育工作,持續進行原生育地調查與監測作業、除草及疏開樹冠等棲地管理與改善工作;透過採種進行實生苗培育,擴大族群數量作為移地保育的材料,逐步在新竹縣轄內進行域外栽植,包括新竹縣政府造林地、縣府前廣場花圃、婦幼公園、山崎國小、鳳岡國小、瑞峰國小與退輔會彰化農場新竹場部等處;新竹分署也在新竹關西、桃園楊梅造林地進行異地復育栽植1.08公頃,並持續進行撫育維護管理及監測作業。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而坐落在苗栗私有農牧用地的槲櫟生育地,因緊鄰垃圾場及公墓周邊,受人為干擾及潛在開發威脅,108年發現新族群後,新竹分署即開始展開一連串採種育苗工作,苗木除了在國有林造林地復育栽植外,也串聯當地NGO團體如觀樹基金會、山貓森林應用於苗栗淺山森林營造。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櫟正種好」新竹分署攜手在地機關學校種植槲櫟助「櫟」環境教育(圖:苗栗縣政府 提供)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09年委託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發布臺灣原生森林中具有園藝及景觀應用潛力的植物名錄,槲櫟又因日治時期只有新竹才有,極具地方特色,更被篩選出適合作為新竹市景觀行道樹樹種。新竹分署今日舉辦「櫟正種好」槲櫟認養活動,在新竹市政府媒合號召下,府內產業發展處、環境保護局、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以及新竹縣市在地9所中、小學學校共同響應,活動由新竹分署分署長夏榮生頒贈感謝牌與槲櫟苗木給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處、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象徵守護臺灣原生植物多樣性的決心「櫟」久彌堅,齊為保育推廣、環境教育共盡心力;同時由新竹市政府張治祥秘書長代表傳承與推廣,頒贈槲櫟苗木予所有參與學校單位,鼓勵積極打造生態永續校園、營造豐富而多樣化的生物多樣性環境;本次活動也邀集林業試驗所共同參與,透過研究員現場解說介紹,揭開槲櫟神秘面紗,並拆解植樹護樹步驟,讓認養單位對槲櫟復育與照養工作更為了解,期望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新竹分署串聯近年槲櫟復育工作,從物種保育、棲地維護與環境永續教育推廣等面向,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守護臺灣原生植物多樣性,將槲櫟域外保種、異地復育延伸至國有林區之外,並透過機關聯盟、公公與公私協力推展至其他政府機關、學校等單位,期許原生植物更為適地適木應用,助力環境教育永續扎根。

spot_img

相關新聞

攜手社區雙連埤復育衛星濕地 中華青鱂野放重現生命力(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提供)

攜手社區雙連埤復育衛星濕地 中華青鱂野放重現生命力

【記者 山風 宜蘭報導】 宜蘭雙連埤早期因為有諸多珍稀水生動植物生育棲息,因而由宜蘭縣政府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然而因外來種魚類入侵以及周邊慣行農業影響,埤塘中部分物種已不復存在。由於入侵種移除與水體污染改善難以立即奏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結合在地農民,積極在雙連埤周邊引水將旱田回復為水田,建立衛星濕地,已新增5.88公頃湛水面積。20日並與中央研究院將合作復育的2000隻中華青鱂野放至由在地農友復育的水田濕地,希望先建立穩定的衛星族群,再逐漸拓展至雙連埤埤體水域。 中華青鱂是臺灣原生淡水魚,俗稱稻田魚,棲息於稻田、溝渠、湖泊等低海拔緩流或靜水水域,對水質有一定要求,且對農藥極為敏感。過去曾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北部,是農田生態系代表物種之一。然而受到外來種入侵、水污染及棲地破壞等影響,一度被認為在台灣已滅絕超過40年。直至81年,才在雙連埤重新發現原生族群,但由於外來入侵種食蚊魚(俗稱大肚魚)會捕食中華青鱂的魚苗或魚卵,加上棲地水質污染,使雙連埤中華青鱂原生族群逐面臨威脅。 林業保育署於112年起,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世彬進行中華青鱂調查及復育,發現雙連埤地區仍殘存數個中華青鱂原生族群,研究團隊選擇其中遺傳多樣性最高的族群作為種源,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出2000隻健康的中華青鱂個體,再經過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疾病檢測無虞後,野放至在地友善農友近年復育的友善水田,希望能重現雙連埤中華青鱂族群的生命力。 林業保育署表示,此次雙連埤的中華青鱂復育專案,歷經五年的社區保育推動過程,尋求多位在地農友合作,將已陸化的草生旱地重新引水,營造成適合中華青鱂棲息繁衍的水田濕地。其中在地農友簡奉如長期關注雙連埤地區的自然生態,獲悉林業保育署在主埤周邊復育擴大濕地環境的構想後,立即投入復耕水田的行動。他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耕作方式,面積已達4.2公頃,除了生產名為「簡單米」的友善稻米,他的水田也成為中華青鱂的良好棲地,為復育計畫提供了最佳的野放基地,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 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也補充說明,為執行擴大雙連埤主埤周邊濕地面積,增加湛水生態環境的任務,自109年起即積極尋求在地居民共同合作,推動雙連埤周邊水田溼地棲地營造,並藉由工作假期修復古水圳,搭配引水工程從揀水溪以管流方式引水挹注,作為雙連埤周邊溼地復育的補充水源,以減緩溼地陸化;110年起更透過「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補助願意參與的友善農民,113年已有14位在地農友投入,湛水及友善農作面積已擴大至5.88公頃,建構三生一體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里山環境。 林業保育署強調,國內水稻田環境常因休耕導致長時間無水,且水田間之聯通性差,難以找到適合中華青鱂的棲地。因此水田溼地棲地營造是本次中華青鱂復育工作的重點任務,除了作為中華青鱂的庇護所,亦可透過聯通水道讓中華青鱂自然補充至粗坑溪中,成為中華青鱂重返雙連埤野地的種源中心。未來期能提高雙連埤中華青鱂逐漸基因單一化的族群遺傳多樣性,藉此建立數量多而穩定的族群。後續也將妥善維護與在地居民好不容易建立的夥伴關係,持續深化社區保育,與農友共同監測生態和巡護復育濕地,維護雙連埤及其周邊衛星濕地的生態環境。
揭開自然的秘密 用TBN和公民科學守護生物多樣性(圖:農業部 提供)

揭開自然的秘密 用TBN和公民科學守護生物多樣性

【記者 盧歌 南投報導】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持續面臨嚴峻挑戰之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建立「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為人們提供一個開放的資料應用平台,平台資料超過2,100萬筆,且覆蓋物種數也增加至近3萬種,除了能高效地獲得臺灣野生生物分布的最新資訊,為保育工作開闢新的視野和工具,也豐富了科學研究與生態評估的深度,為社會提供極其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資訊,從而加速臺灣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的步伐。 生多所表示,TBN作為開放資料應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橋樑,有助於確認動植物的已知分布地點、減緩不當開發損害生物多樣性,還能鼓勵公眾直接透過野生生物觀察記錄,補充科學研究中所缺少的資料。以往該等工作需耗費數日,甚至數季方能完成,現在透過TBN開放資料及視覺化的線上地圖,正可將科學研究及公眾參與結合起來。 生多所指出,自2018年TBN納入開放資料理念以來,過去五年平台的使用人次和資料下載量分別達到了年均80%和100%的成長,不只反映了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關注,也凸顯TBN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值得注意的是,TBN的使用者已經擴展至政府機關和學術界之外,有高達一半的使用量來自民間公司,他們主要將TBN作為生態檢核和環境影響評估的快速參考資源,透過TBN提供的物種名錄清單,使用者能夠迅速辨識特定地點的關注物種,進而制定相對應的保育行動,以緩解人類開發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威脅。 生多所強調,TBN不僅是一個資料庫,也是連結生態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大眾的網絡平台。然而,在確定野生生物的分布位置上,仍面臨許多挑戰,不僅許多已知物種尚未有任何分布資料,而對於已有分布資料的物種,我們對其空間分布的了解也相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有效回應,成為了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一大課題。值得慶幸的是,開放資料的應用不僅能知悉特定地區的野生生物物種清單,也能找出資料空缺的區域。臺灣的公民科學家群體在野生生物時空分布資料上,一直扮演著積極角色,現有超過七成的資料都來自於他們的無私分享。為了讓志同道合者能夠快速查詢特定地區不同生物類群,TBN也推出了全新的資料空缺圖台,協力填補科學知識的缺口。期望透過更多公眾的參與,讓保育行動擁有更堅實的證據基礎,進而遏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生多所也請大家掃描QR碼造訪TBN網站,並上傳野生生物觀測資料,每一次的觀測記錄和分享都將成為推動保育新範疇的力量,所有資料也將分享至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獻成為全台開放資料。一起加入這場公民科學的行動,共創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南投縣「青年造夢‧永續時代」連線活動 青年奉獻助環境保護(圖: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 提供)

南投縣「青年造夢‧永續時代」連線活動 青年奉獻助環境保護

【記者 韓佩穎 南投報導】 3月3日(星期日)起至3月30日(星期六)由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召社會各界青年朋友,辦理10場青年關懷月-「青年造夢‧永續時代」連線活動,邀請南投市、草屯鎮、名間鄉、竹山鎮、埔里鎮、中寮鄉團委會、真善美聯誼會、工商青年社會服務隊、雙軌制功能性服務隊承辦,結合埔里鎮公所、南投縣教育關懷職能發展協會、營北里辦公處、南投縣樂活農業發展協會、簡千翔議員服務處、中興新村住商不動產、國際蘭馨交流協會南投分會、中國國民黨竹山民眾服務站、漳和環保義工隊等,號召近300人參與,協助清理10個社區環境、發送樹苗,並舉辦愛心義賣市集幫助社會弱勢及獨居長輩,用行動實踐青年之愛。 救國團每年於3月29日青年節前皆籌組青年節籌備委員會,規劃辦理相關公益活動,並訂3月為「青年關懷月」,吸引青年朋友付出行動共同推展社會公益,突顯青年活力,南投縣團委會3月3日至30號止,在南投、草屯、埔里、竹山、名間、中寮等6個地區辦理青年關懷連線活動,盼吸引青年朋友付出行動共同推展社會公益,突顯青年活力。 救國團南投縣團委會總幹事李明組表示,至3月30日前尚有6場青年連線活動,救國團一路以來都秉持著「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的理念來為社會付出,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藉由青年關懷月連線活動,展現青年為公益付出的熱情,期許南投在地青年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