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娛樂
Get insider access by subscribing to our newsletter
Don't miss out on exciting updates, tips, and insights.
兩岸聚焦
爍天股份有限公司週年慶典暨戰略簽約儀式隆重舉行 「白紗誓盟」/董事長曾薰儀宣佈三年上市計畫
記者:張如鳳 攝影:爍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綜合報導 國內知名自媒體營運公司「爍天股份有限公司」於2025年5月5日在苗栗造橋「力馬生活工坊」舉辦別開生面的週年慶典暨戰略簽約儀式。由五位女性與一位男性組成的核心團隊,攜手台南、台中、苗栗、新竹、新北五大運營中心運營長,以「婚禮」為概念,身著優雅禮服進場,並在典禮高潮換上純白婚紗,象徵「與企業締結永恆盟約嫁給爍天」。董事長曾薰儀激動宣佈:「我們做到了!這一年我們克服無數挑戰,今天終於能驕傲地說:爍天做到了!三年後,爍天一定要上市!」現場產官學界貴賓共同見證這場充滿創意與溫度的企業盛事。
五都娘子軍禮服進場揭序幕 白紗誓約震撼全場 企業婚禮創行業先例
活動於上午10時正式開始,爍天團隊首先以正式禮服亮相,展現企業領航者形象。董事長曾薰儀領軍進場,在台上的第一句話便讓全場動容:「我們做到了!」她回顧創業艱辛,數度哽咽表示:「這一年我們每天工作18小時,有時睡不到5小時,從公益講座、文案創作、人才培訓、商業接洽到團隊整合,每次跌倒都讓我們更強大,現場同步揭示「三年上市計畫」,震撼全場。
戒指儀式藏深意 上市計畫具象化
典禮高潮出現在團隊換裝環節,五位核心成員身著訂製白紗再次進場,象徵對公司的終身承諾。簽約環節突破傳統,董事長曾薰儀逐一親手為簽約夥伴戴上象徵永續合作的企業戒指。:
策略合作企業CEO
五大運營中心主管
核心創辦成員
佩戴特製「爍天盟戒」。她強調:「這不只是裝飾,當我們上市那天,它將兌換成真正的鑽石戒指。」現場以婚禮規格打造,造型氣球及巨型環形拱門,讓與會貴賓直呼「彷彿參加世紀婚禮」。
戰略簽約助上市計畫 苗栗場地藏深意
隨後,團隊與多家合作單位簽署戰略協議,涵蓋文創、科技與地方創生領域,預告2025年將推出跨領域整合計畫。董事長曾薰儀透露:「這些合作都是為上市鋪路,我們已開始財務結構調整。」強調:「上市不是終點,是讓我們能創造更大社會價值的起點。」特別的是,活動選在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力馬工坊舉辦,團隊表示:「就像客家硬頸精神,爍天不怕苦,從在地扎根,走向國際。」
企業理念貫穿始終
于麗娜CEO闡述企業核心理念:「我們左手修'術'——精進數位技能;右手修'道'——堅持利他利己。要讓自媒體成為各行各業的賺錢橋樑!」爍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24年,以「內容賦能實體經濟」為核心理念,現有簽約創作者上百位,合作品牌涵蓋藝術、農漁、科技、文創等產業。
週年慶結合公益捐贈 展望「永續共好」目標
爍天於典禮尾聲前宣布,將年度部分營收捐贈苗栗偏鄉教育計畫,CEO強調:「企業成長必須與社會共好。」團隊預告下半年將啟動「自媒體人才孵育計畫」,持續以創新模式引領產業發展。
所有參與者在于麗娜CEO及曾薰儀CEO帶領下高喊:「我們再一起,就是了不起!」,將氣氛推向最高潮,活動於下午3點圓滿落幕。
台灣祭首日湧入30萬人次 墾丁大街人潮再現
【記者 蜀女 屏東報導】
台灣祭昨(3)日在墾丁大灣遊憩區登場,首日參與人次達30萬,創下歷年來新高,湧現的人潮進而帶動墾丁的觀光商機,不僅當地住宿一房難求,墾丁大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和營業攤商,非常熱鬧宛如不夜城。
台灣祭4月3日至5日在墾丁大灣遊憩區熱鬧登場,DJ、歌手、樂團逾百組表演者在五大舞台輪番演出,首日由芒果醬打頭陣、血肉果汁機壓軸,一路嗨唱到晚間十時半,經中華電信統計,首日參與人數達到30萬人次,創下歷年來新高。
台灣祭熱唱的同時,旁邊的墾丁大街也是人聲鼎沸,晚間時段人潮聚集,兩旁的攤販忙得不可開交。為讓人車分流,屏東縣政府警察局恆春分局於台灣祭活動期間每日下午4時至凌晨12時,將墾丁大街南北2端封閉為行人徒步區,禁止車輛進入,帶給遊客更安全與舒適的消費環境,也獲得攤商與遊客的讚許。
已營業25年的墾丁大街攤販指出,清明連假與台灣祭活動的加乘作用,吸引許多人前來消費,尤其年輕人居多,封街措施讓人不用擔心車子從旁呼嘯而過,加上警察頻繁巡邏、墾丁大街攤商合法化,都有助於提升夜市形象。
縣府傳播處長鄞鳳蘭表示,恆春半島是台灣獨立音樂的聖地,屏東縣政府從2021年在墾丁大灣遊憩區舉辦台灣祭,網路聲量與人潮逐年攀升,今年首日盛況更勝往年,也為當地帶來觀光效益,今起將有TRASH、甜約翰、怕胖團以及固定客等樂團重磅演出,邀請全國民眾齊聚大灣享受音樂與美食的雙重療癒。
百年傳統芬園寶藏寺慶讚中元 放水燈祭水靈祈平安
【記者 高子羚 彰化報導】
芬園寶藏寺慶讚中元普渡大法會放水燈儀式,百年傳統每年循古禮藉由舉火把、放水燈等儀式辦理,20日晚間從芬園寶藏寺開始,彰化縣長王惠美與寶藏寺主委張協章、值年爐主鄭錦元、各級民代,與眾多鄉民前往出發,期望藉由儀式,讓大家心靈平息,也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業興旺、闔家平安。
王縣長表示,宗教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期盼藉由宗教,讓大家的心靈更為安定,芬園寶藏寺中元普渡大法會,放水燈祭水靈為傳統的儀式,也是地方重要的民俗特色,以傳統儀式,透過放水燈儀式,在媽祖婆及觀音菩薩的保佑,相信好兄弟在地藏王菩薩的指引下,都能離苦得樂。
王縣長指出,今天爐主、主委、執事人員、地方仕紳拿著火把,到河邊進行超度,接著辦理普渡,是百年傳統,是非常殊勝的儀式,透過儀式希望讓大家更加平安順利,感謝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讓這個傳統殊勝的活動,代代相傳下去,讓彰化更好、更進步。
參與人員還有立委黃秀芳、芬園鄉長林世明、縣議員許雅琳、芬園鄉農會總幹事黃翊愷、芬園鄉代表會主席林忠誠、縣政顧問林彩媚、各級民代、地方仕紳等人。
深圳心海康復中心攜手台灣專家共創未來|張如鳳加入講師團隊
【記者山风深圳報導】
深圳心海康復中心攜手台灣專家共創未來
心海康復中心秉持「用心呵護每一粒種子」的初心,致力於為特殊兒童提供全面支持與多元學習機會。近日,中心榮幸地迎來專家張如鳳老師加入團隊,並正式成為機構的專業講師。
在中心創辦人陳習珍老師及團隊的指導下,心海康復中心持續推動兩岸專家合作,旨在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幫助孩子們快樂成長、融入社會,並為家庭帶來希望。張如鳳老師此次的加入,將為中心注入更多專業能量與創新思維。
張如鳳老師在致詞中特別提到:「非常感謝心海康復中心及陳璋主任的信任與邀請,讓我有機會加入這個充滿愛與責任的團隊,和大家一起努力,為機構的孩子們創造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她並代表創辦人陳習珍老師向全體老師和家長拜早年,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未來,心海康復中心將攜手專家團隊推出多元化發展計劃,包括:
影子老師的專業培訓:幫助教師更精準地應對學生的個別需求。 友善校園的宣導:進入校園推廣包容教育,提升校園接納度。 親子互動活動:促進家庭間的溝通與孩子的情感發展。
在公益活動參與方面: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建立自信心與成就感。成果發表音樂會:展示孩子們的學習成果,推動正向支持。
張如鳳老師也承諾,將與陳璋主任和全體老師密切合作,深入了解家長和孩子的需求,提供更加專業、個性化的服務,幫助孩子們挖掘潛能、擁抱未來。
心海康復中心希望透過這些努力,不僅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也進一步推動社會對特殊兒童的包容與接納,共同為每個家庭創造希望與美好的未來。
攜手社區雙連埤復育衛星濕地 中華青鱂野放重現生命力
【記者 山風 宜蘭報導】
宜蘭雙連埤早期因為有諸多珍稀水生動植物生育棲息,因而由宜蘭縣政府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然而因外來種魚類入侵以及周邊慣行農業影響,埤塘中部分物種已不復存在。由於入侵種移除與水體污染改善難以立即奏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結合在地農民,積極在雙連埤周邊引水將旱田回復為水田,建立衛星濕地,已新增5.88公頃湛水面積。20日並與中央研究院將合作復育的2000隻中華青鱂野放至由在地農友復育的水田濕地,希望先建立穩定的衛星族群,再逐漸拓展至雙連埤埤體水域。
中華青鱂是臺灣原生淡水魚,俗稱稻田魚,棲息於稻田、溝渠、湖泊等低海拔緩流或靜水水域,對水質有一定要求,且對農藥極為敏感。過去曾廣泛分布於臺灣中北部,是農田生態系代表物種之一。然而受到外來種入侵、水污染及棲地破壞等影響,一度被認為在台灣已滅絕超過40年。直至81年,才在雙連埤重新發現原生族群,但由於外來入侵種食蚊魚(俗稱大肚魚)會捕食中華青鱂的魚苗或魚卵,加上棲地水質污染,使雙連埤中華青鱂原生族群逐面臨威脅。
林業保育署於112年起,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世彬進行中華青鱂調查及復育,發現雙連埤地區仍殘存數個中華青鱂原生族群,研究團隊選擇其中遺傳多樣性最高的族群作為種源,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出2000隻健康的中華青鱂個體,再經過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疾病檢測無虞後,野放至在地友善農友近年復育的友善水田,希望能重現雙連埤中華青鱂族群的生命力。
林業保育署表示,此次雙連埤的中華青鱂復育專案,歷經五年的社區保育推動過程,尋求多位在地農友合作,將已陸化的草生旱地重新引水,營造成適合中華青鱂棲息繁衍的水田濕地。其中在地農友簡奉如長期關注雙連埤地區的自然生態,獲悉林業保育署在主埤周邊復育擴大濕地環境的構想後,立即投入復耕水田的行動。他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耕作方式,面積已達4.2公頃,除了生產名為「簡單米」的友善稻米,他的水田也成為中華青鱂的良好棲地,為復育計畫提供了最佳的野放基地,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
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也補充說明,為執行擴大雙連埤主埤周邊濕地面積,增加湛水生態環境的任務,自109年起即積極尋求在地居民共同合作,推動雙連埤周邊水田溼地棲地營造,並藉由工作假期修復古水圳,搭配引水工程從揀水溪以管流方式引水挹注,作為雙連埤周邊溼地復育的補充水源,以減緩溼地陸化;110年起更透過「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補助願意參與的友善農民,113年已有14位在地農友投入,湛水及友善農作面積已擴大至5.88公頃,建構三生一體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里山環境。
林業保育署強調,國內水稻田環境常因休耕導致長時間無水,且水田間之聯通性差,難以找到適合中華青鱂的棲地。因此水田溼地棲地營造是本次中華青鱂復育工作的重點任務,除了作為中華青鱂的庇護所,亦可透過聯通水道讓中華青鱂自然補充至粗坑溪中,成為中華青鱂重返雙連埤野地的種源中心。未來期能提高雙連埤中華青鱂逐漸基因單一化的族群遺傳多樣性,藉此建立數量多而穩定的族群。後續也將妥善維護與在地居民好不容易建立的夥伴關係,持續深化社區保育,與農友共同監測生態和巡護復育濕地,維護雙連埤及其周邊衛星濕地的生態環境。